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辽源KTV招聘网 > 辽源热点资讯 > 辽源学习/知识 >  二、研讨《春秋》的文理《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

二、研讨《春秋》的文理《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

2022-06-09 07:08:56 发布 浏览 491 次

二、研讨《春秋》的文理。

《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文理。有些直接训释词义的内容,如“既者何?尽也”(2.3.2)、“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3..5)之类,暂且不提。这里只对“属辞”即遣词造句上的问题作一些介绍。

《公羊传》很重视《春秋》对同义词选用的准确性,例如讨论“入”、“归”、“复入”、“复归”的区别(2.15.2),“侵”和“伐”的区别(3.10.),甚至虚词“暨”和“及”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2),使我们感受到《春秋》文风的严谨。《庄公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郎”,为什么这里用一个“次”字?《公羊传》向我们层层剖析,说明用这个词是经过斟酌、推敲,符合鲁、齐、宋三方面关系的(3.10.3);同年“谭子奔莒”,为什么这里用“奔”而不用“出奔”?《公羊传》向我们说明,少用一个“出”字是有原因的。

《春秋》辞约而旨博,常常一个字的差异,使全句的含义起了变化:

《僖公二十八年》:“晋人 獉獉执卫侯,归之于京师 獉獉獉獉獉。”

《成公十五年》:“晋侯 獉獉执曹伯,归于京师 獉獉獉獉。”

细审这两句句子,除“卫侯”“曹伯”之异不计外,有“晋人”与“晋侯”的不同,“归于”与“归之于”的不同。《公羊传》就向我们说明了“晋人”与“晋侯”的一字之差,表示了“非伯讨”与“伯讨”的不同(5.4.3);“归之于”与“归于”的一字之差,牵涉到是否执之于天子之侧,和罪是否已定的问题(5.28.6)。用这个字和用那个字,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都能使全句含义起质的变化。

还有些用词上的差别,对全句基本意义的表达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表述的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