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辽源KTV招聘网 > 辽源热点资讯 > 辽源学习/知识 >  曾氏的第四条是说人应当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圣君贤

曾氏的第四条是说人应当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圣君贤

2022-07-22 10:24:49 发布 浏览 993 次

曾氏的第四条是说人应当用自己的劳作来换取生存和社会地位。圣君贤相,以自己的智慧给天下百姓带来福祉;升斗小民,则凭一己之才技为家庭谋食。无论智慧也好,才技也好,皆来自于勤劳艰苦,困知勉行。人付出的劳作与所得之酬赏若相一致,则不会招来忌妒怨恨;反之则难以长久。

曾氏说:“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一百三十余年前,一个侯爵大学士,一个手握重权高高在上的总督,能够清醒地看到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这种最不平等的现象,能够对农夫织妇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予以同情,对于不事生产却坐享奢豪的富贵之家能有如此谴责,这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固然与曾氏出身农家、亲历艰苦有关,但更主要的出于他建筑在学养和阅历上的智慧。作为一个对家族具有深厚责任心的家长,他对于子孙的长远关怀,更多的是形而上的智慧的传授,而不是形而下的财富的遗留。曾氏此刻已是百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他将多年的人生思考凝聚为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长保曾氏家族的兴旺不衰。其用心真是良苦深远之极。

关于曾氏的死,其小女曾纪芬在《自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年(笔者注: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文正公会客,偶患脚筋上缩,移时而复。入内室时,语仲姊曰:‘吾适以为大限将至,不自意又能复常也。’至二十六日出门拜客,忽欲语而不能,似将动风抽掣者,稍服药旋即愈矣。众以请假暂休为劝。公曰:‘请假后宁尚有销假时耶?’又询欧阳太夫人以竹亭公逝时病状。盖竹亭公亦以二月初四日逝世也。语竟,公曰:‘吾他日当俄然而逝,不至如此也。’至二月初四日,饭后在内室小坐。余姊妹剖橙以进,公少尝之,旋至署西花园中散步。花园甚大,而满园已走遍,尚欲登楼,以工程未毕而止。散步久之,忽足屡前蹴。惠敏在旁请曰:‘纳履未安耶?’公曰:‘吾觉足麻也。’惠敏亟与从行之戈什哈扶掖,渐不能行,即已抽搐,因呼椅至,掖坐椅中,舁以入花厅,家人环集,不复能语,端坐三刻遂薨。二姊于病亟时祷天割臂,亦无救矣。时二月初四日戌时也。”

从症状来看,曾氏当死于中风,正月份的脚抽筋、失语等为其先兆。奇怪的是,他与乃父死于同月同日,只是晚了十五年。曾氏归葬于湖南善化,墓址在今日湖南望城县坪塘镇。墓穴为曾国荃选定。两年后欧阳夫人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与丈夫合墓。长沙市政府已将曾氏夫妇墓辟为旅游景点。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纵观古往今来,家族鼎盛的局面能传到五代以下的确是微乎其微,但曾氏家族则至少在五代之内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下面,笔者对这五代略作一点介绍:第一代:曾氏兄弟。第二代:曾纪泽,著名外交家,在收复伊犁地区的中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这是近代中国惟一一次获胜的外事活动。曾纪鸿,数学家,撰有《对数详解》《圆周率考真图解》等书。

第三代:曾氏长孙曾广钧,翰林,著名诗人,有《环天室诗集》行世。曾氏三孙曾广铨,外交家,三十三岁时即任出使韩国大臣。

第四代:曾氏曾孙女曾宝荪。民国五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子。她是一位基督徒,终身未嫁,一生献与教育事业,创办长沙艺芳女子学校,并任过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校长,第二届、第三届太平洋国际讨论会中国代表,湖南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国民政府参议会参议员。

曾氏曾孙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博士。他亦是基督徒,终身未娶,与堂姐宝荪一起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湖南克强学院院长、台湾东海大学校长等职。

曾国潢曾孙女曾昭燏,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员,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等职。她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亦终身未嫁。

曾国潢曾孙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著名化学家,曾任过高教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其夫人俞大姻的母亲曾广珊乃曾氏的孙女,他们的婚姻属姑表开亲。俞大姻为英国牛津大学文科学士,做过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第五代:曾宪植。宪植为曾国荃的玄孙女。她是一位女革命家,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一九三七年与叶剑英结婚。先后任过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等职。

曾厚熙,亦为曾国荃的玄孙。早年毕业于华中大学,后长期定居香港,曾任过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是誉满海外的画家,曾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难道曾氏家族中真有一种基因密码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吗?难道上天刻意要在每代曾氏子孙中安置几个人才吗?显然都不是。曾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而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则得力于后世子孙遵奉曾氏的家教。

学而篇第一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