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则
道本足于身,以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道理本来就在自己身边,虽然能通过实际观察去努力探求,却应该常常感到所了解掌握的不够;境遇很难满足自己的心愿,只要能把对外物的执着追求放下,就没有什么不满足了。
【评析】
这一则讲的是什么应该充实,什么应该放弃的道理。人最应该充实自我,如何充实自我呢?就是求道,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真正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道是本体存在,以实体存在体悟抽象的道总有不切实的地方,作者认为应该通过不断地在现实中、在生活中体察、充实道,使心保持不足的状态,吸纳和接受一切合乎道的东西,对道的体悟就自然充实起来了。但也有的应该尽早放下,放下什么呢?放下现实境遇。外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心为境转,则自我不复有主体性,随波逐流。且境总在变,于是永远不满足。所以作者说只要放下对外境的无止境追求,则能回复到心本自足的状态。
第一一四则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读书不刻苦下工夫,还妄想着有朝一日拥有显贵荣华,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为人从不行善积德,还想着招来福气喜事,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评析】
尽管天下有好多不平的所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最根本的还是个人努力。古人通过读书求取功名,要下苦功,才可能有最终的尊荣显贵,虽说目标有点俗气,但道理总是对的。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关系,没有努力,便没有成功,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的。可是,很多人就是不明白这道理,或者明白了,还要讨便宜,想不努力就得到想要的,真令人徒唤奈何!古人讲积德行善,虽有点有恩求报的意思,但这样才建立起良性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处处求自利,还要讲利他。自利利他本来是基于人性自然的,只求自利,当然不合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本则从两方面说不能占尽天下便宜的道理,不努力没有结果,不行善没有福庆,充满了告诫意味,听不听在自己。
第一一五则
才觉己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明知人议其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做小人也。
刚刚发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下定决心改过,这是立志要做君子的人;明明知道有人在议论自己的不是,偏偏仍旧放肆无所忌惮,这是甘愿要做小人的人。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