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数所推算的命运是在第二年的县考中是第十四名
孔先生替了凡先生起数所推算的命运是:在第二年的县考中是第十四名,在其后的府考中是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则是第九名。了凡先生十六岁这年,果然考试考取了,并且名次与孔先生推算的完全一致。在这一年内的三次考试中,名次和结果也都一如孔先生所说,可谓毫厘不爽。这令了凡先生内心完全折服,遂请孔先生为他算定终生命运的吉凶祸福。于是孔先生告诉他,哪一年考试会考第几名,哪一年会补廪而成为廪生,廪生作为秀才的一个级别可以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哪一年可以当贡生,达到秀才的最高级别,获取入太学即国家大学读书的机会和资格。甚至告诉他,在他出贡后的某一年还会当上四川一个县的县长。任三年半后是告老还乡的最好时机,宜辞官退隐。在五十三岁的时候,是年八月十四日丑时离开人世,寿终正寝。还有一点就是命中无子。了凡先生将孔先生为他所推算的一生之流年休咎均备录在案。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悬定:预定、算定的意思。
廪米:指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出贡: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资历依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称为“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每次考试所得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的一样。只有一件不同:孔先生算我为廪生时领取官府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时就可以按资历到京出贡选职了,但我领取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便批准我可以出贡了,我暗中开始怀疑孔先生算命这件事了。
【点评】
儒家思想中有“知命”的思想,《论语》中孔子曾经受到当时一些隐者的讥讽,认为他“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里,儒家思想是指每个人都有他应该做的,每个人所能够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知道应该做的事,而不要计较成败,这就是儒家“知命”的思想。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不为外在成败而萦怀牵累,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永不言败”,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了凡先生这里则是流于宿命的思想,因为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他的结果名次都如孔先生所事先算定的一样,不出所料。命运流转似乎已经毫无悬念。惟独在推论了凡先生做廪生领取到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粮食就能出贡这点上,第一次出现了差池。因为当了凡先生领到米粮七十一石时,就被当时掌管一省教育的姓屠的提学批准补贡,这一点似乎算得不甚准确。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署印:代理官职。旧时官印最重要,同于官位,故名。这里指代理提学之职的杨姓官员。
丁卯年:即1567年。
殷秋溟:指殷迈(1512-1581),字时训,号秋溟,直隶南京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江西参政、南京太常寺卿。万历初年,升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
策: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提出问题,要求对答,称“策问”,回答问题说明见解,称“射策”、“对策”。
博洽淹贯:这里形容知识广博、深通广晓。洽,指对理论了解得透彻。淹,指文义透彻。贯,指功夫一以贯之。
- 脚底下有痣好不好?脚底痣数与命运[图]
- 壮伤頄 面颧 夬夬独行之状一说借为“趹趹”急行貌 若汉帛《易[图]
-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图]
- 即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图]
-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图]
- 江山居未定貂裘已敝空自带愁归乱水流花外访里寻邻都是可怜时桥边[图]
- 译文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征兵征粮周王为此忧虑并告诉了大[图]
-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图]
- 从此以后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繁荣发展[图]
- 又说“良知之纯一无间就是仁得其宜就是义有条理就是礼能明辨就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