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讨《春秋》的文理《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
二、研讨《春秋》的文理。《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文理。有些直接训释词义的内容,如“既者何?尽也”(2.3.2)、“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3..5)之类,暂且不提。这里只对“属辞”即遣词造句上的问题作一些介绍。《公羊传》很重视《春秋》对同义词选用的准确性,例如讨论“入”、“归”、“复入”、“复归”的区别(2.15.2),“侵”和“伐”的区别(3.10.),甚至虚词“暨”和
二、研讨《春秋》的文理。
《公羊传》有一定的篇幅,牵涉到《春秋》的文理。有些直接训释词义的内容,如“既者何?尽也”(2.3.2)、“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3..5)之类,暂且不提。这里只对“属辞”即遣词造句上的问题作一些介绍。
《公羊传》很重视《春秋》对同义词选用的准确性,例如讨论“入”、“归”、“复入”、“复归”的区别(2.15.2),“侵”和“伐”的区别(3.10.),甚至虚词“暨”和“及”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2),使我们感受到《春秋》文风的严谨。《庄公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郎”,为什么这里用一个“次”字?《公羊传》向我们层层剖析,说明用这个词是经过斟酌、推敲,符合鲁、齐、宋三方面关系的(3.10.3);同年“谭子奔莒”,为什么这里用“奔”而不用“出奔”?《公羊传》向我们说明,少用一个“出”字是有原因的。
《春秋》辞约而旨博,常常一个字的差异,使全句的含义起了变化:
《僖公二十八年》:“晋人 獉獉执卫侯,归之于京师 獉獉獉獉獉。”
《成公十五年》:“晋侯 獉獉执曹伯,归于京师 獉獉獉獉。”
细审这两句句子,除“卫侯”“曹伯”之异不计外,有“晋人”与“晋侯”的不同,“归于”与“归之于”的不同。《公羊传》就向我们说明了“晋人”与“晋侯”的一字之差,表示了“非伯讨”与“伯讨”的不同(5.4.3);“归之于”与“归于”的一字之差,牵涉到是否执之于天子之侧,和罪是否已定的问题(5.28.6)。用这个字和用那个字,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都能使全句含义起质的变化。
还有些用词上的差别,对全句基本意义的表达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表述的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
- 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二日[图]
-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图]
-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浦水边[图]
-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九三明夷于[图]
- 公仲韩相国公仲朋昭应谓楚王昭应楚将楚王怀王焚周之节焚节表示绝[图]
- 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用的铜器死节坚守节操为国而[图]
- 再说现今社会上那些愚蠢的学者都不了解国家是治是乱的实际情况只[图]
- 第七卷 外篇第七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第八卷 外[图]
- 楚王知道自己的计划弄巧成拙之后气急败坏见晏子得意扬扬地走上殿[图]
- 山东大蝗民或于田旁焚香膜拜设祭而不敢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图]